一座众沟交汇波浪起伏群峰相拥巍峨神奇位居柳林最高峰的大山;
一个占山为王劫富济贫施药救人妙手回春深受老百姓敬重的女人;
一处晋陕要道八路军攻坚夜袭日军号称“小平型关战斗”的山墕;
(资料图)
这座山,就是原名王龙山后更名为王老婆山,这个传奇女人就是女大王王老婆,这个小村子就是八路军夜袭日军的山墕村。
——题记
早闻柳林有一座因女大王名字更名且为县境最高峰的王老婆山,又闻柳林还有一个现代版的王老婆,这一古一今版的王老婆同为柳林名人。古代板的王老婆以劫富济贫、施药救人而名声远扬,而现代版的王老婆以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款而身陷囹圄。这两个女人虽不可相提并论,但激发我行走王老婆山的好奇。庚子之年,季春时节,相伴好友,慕名走进柳林县,走近王老婆山。
王老婆山,位于柳林县境东北部王家沟乡东侧边沿,是离石与柳林两县区界山,向南延伸至成家庄镇,向东伸延到离石区枣林乡境内,主峰海拔1522米,山体呈南北向,覆盖呈黄土梁峁状地貌,山脊线波浪起伏,两侧山坡为阶地状,山顶有少量疏林灌草丛,众沟交汇,波浪起伏,群峰相拥,巍峨神奇,成为秦晋两地一处有名的人间仙境。据《柳林县志》载:王老婆山位于本县东北境刘家山乡东部,向东延至离石县西部枣林一带,属土石山区。该山今存打富济贫的女大王“王老婆”墓。相传女大王生前占据此山,经常无偿用中草药土偏方给附近山民治病,死后埋葬山顶,故名王老婆山;据《吕梁市乡镇志》(柳林卷)载:西王家沟乡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分为丘陵沟壑区、残垣区。主要山脉有王老婆山。境内最高峰王老婆山位于新民村,海拔1522米。最低点位于王家沟村,海拔950米。
走进王老婆山,追古怀今,驻足古马帮、驼队晋商古道寻觅历史遗迹,或走到半山探寻女大王古墓听讲传说故事,或瞻仰山墕阻击战无名烈士纪念碑回望抗战历史,或登临山巅俯视秀美山川,观赏品读,感悟领悟,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晋商古道
据《柳林县志》《离石县志》《碛口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大将吴起修筑驿城镇守吴城,吴城因此而得名。古时候,碛口东行,先翻过王老婆山到离石,再顺东川河到吴城、翻越吕梁山之骨脊黄芦岭,穿行向阳沟40里桃花洞则到汾州府(汾阳),进入晋中盆地,到达晋商大本营、平、祁、大……如再东行越大行山,出了娘子关、便是石家庄,从此一马平川,可以北上京津,南下顺德府(今那台市)和郑州。由于沿途山高路险,车辆不便行走,因此,那时运输主要靠骆驼和骡马驮运。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之说。吴城镇是离石东大门,自古以来一直是晋中平川通往晋西山区乃至陕甘宁青等西北地区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随着晋商的崛起,吴城成为重要商品集散地。王老婆山是碛口古镇货物进入离石进而通往晋中平原的交通关隘,这里曾经是马帮、驼队商旅行走的大道。山虽不高,但小有名气。民国年间,随着太(原)军(都)公路和包兰铁路的开通后,这条古道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王老婆山的繁盛、惊险已成为过去。上世纪90年代,王老婆山遂洞贯通后,以前经过山顶的古道日渐被废弃,如今古道荒草凄凄,道痕依稀可见,沿途可见管线标志斜插于古道。
落草为王
王老婆山,本名王龙山,因山关有座龙王庙,山腰住着王家夫妇。相传,王氏占山为王,人称“王老婆”,山上现存有王老婆墓。王龙山因此而更名王老婆山。民间口传,王老婆原是陕北人,生活在明代中叶至末叶。因家乡且受贫官污吏欺凌,一怒之下,杀了贪官,远走他乡,隐姓埋名逃亡到河东一带,在王龙山落草为王,招兵买马,劫富济贫。作为女大王,王老婆,平时对偻罗(士卒)管束甚严,用“三不准一专打”管理偻罗:即准遭扰庶民百姓,不准欺凌孤寡贫弱,不准抢劫买卖客商,专打为官不清的贪官和为富不仁的地主老财,每次所获财物发给当地穷苦百姓,深受老百姓爱戴。总结王老婆一生,可谓前半生是行医救人,后半生是劫富济贫。王老婆专研医学,精通治病,行医十里八乡,治病救人。占山为王后,王家夫妇待人慈善,扶危济困。王公耕田务林,王母经常带领偻罗采集山上墓头灰、甘草、生地、大胡等草药,制作丹膏丸散,用来救治当地患病百姓。人们只要有病来求王母,必定有求必应,不论啥疑难病症,只要经王母施治,必定妙手回春。方圆百里,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若遇瘟疫流行,王老婆就带领人马深入山下大村大舍,支药锅、搭药棚、大锅熬药,无偿施舍染病百姓,将无数黎民百姓从病饿交加中予以解救,成百上千的人得到恩惠,对她敬佩有加,还广传她的事迹。
传说,当年龙庙里的龙王有五个儿子,值得一提的是,五龙儿体态粗胖乌黑,性惰暴燥,因受其父娇宠,常常飞扬跋扈,遍伤无辜。某年,阳春三月三,天上神童下凡人间,到王龙山李家沟村溪边逗玩,不料被放荡不羁的乌龙一爪刺伤倒地,恰好被山中采药的王母看见。王母随即拿出药铲,刺中乌龙腰部,乌龙大吼一声,几作翻滚,一命呜呼。王母挽了一把蒿草点燃,在神童伤口上熏了熏,神童慢慢苏醒,安然无恙。后来,乡民把这蒿草叫作“艾”,灸治百病,十分应验,尤以三月三的艾为佳。
话说,龙王听说王母刺死五龙儿,怒火冲天,急带着4个龙子来找王家清算。老龙王一爪将在田里干活的王公子打到黄河西岸的榆林沙漠,正要对王母行凶时,被下凡寻找神童的天兵天将挡住。听了神童哭诉后,天兵们将龙王庙付之一炬,随带双方回天宫请玉帝审理。龙王因教子无方,放纵龙子,结果被玉帝大训一顿。本来失子之痛,又遭玉帝训斥,龙王气得咆哮如雷,四个龙子大嚎大闹,痛哭乌龙。霎时间,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泪雨交加。顷刻,山洪暴发,洪水冲走王母住宅,又将乌龙的尸体冲埋山脚。由于乌龙的精气在地下游动,把方圆几百里的地下岩石熏黑成煤,“河东煤田”由此而来。据说,在河东煤田掘井采煤时,还总能发现几块龙骨。从此以后,龙子只好四处游荡,每隔10年,都要到王龙山大哭大闹一场。由此,造成这里十年九旱,非旱即涝。
再说,王母回到人间,房屋被山洪冲走,丈夫也无影无踪,气的昏死过去,再未醒来。因乡民感念王母,在山上就择一处高地,安葬了王母。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王龙山改称王老婆山了。如今,在王老婆山上,依然遗存着她的坟墓。一个墓窑,内置王母小塑像,墓窑两旁的两颗高大挺拔的老柳树,就像门神一样守护着女大王。关于王老婆评说,众说纷纭,有的人眷念王母治病救难之善德,感怀感念之;也有人抱怨王母惹怒龙王,造成十年九旱。是非恩怨,历史自有评说。事实究竟如何,只是传说而已。
山墕战斗
山墕村,位处王老婆山主峰西侧,扼守离石经碛口过陕北之交通要道。1938年正月十九日,日军松井师团侵占离石后,兵分三路集结碛口,企图西渡黄河侵犯陕北。由于屡遭八路军及地方民兵袭扰,西渡黄河不成,只得向离石龟缩。但日军侵占陕北、进攻延安之野心不死。为打通交通线,二月初一日,日军又从中阳调来一支约200多人的部队,进驻山墕村,修筑据点,将村周布满铁丝网,企图控制此战略要地。为粉碎敌人阴谋,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文年生团长率所部一个营约500人,从米脂、佳县东渡黄河,来到王老婆山一带,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成功实施了夜袭。原本以为日军仅200余人,计划13日发起攻击,但因通讯联络不畅,改于14日夜包围了山墕村,临时袭击战改为攻坚战。此战一直激战到佛晓时分,由于离石方向日军赶来增援,所以匆匆结束了战斗。此战共歼灭日军100多人,缴获步枪40多支,轻机枪3挺及一批军用物资。八路军伤32人,牺牲24人。山墕之战是陕甘宁八路军留守兵团与日军的首次战斗,号称“小平型关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但也曝露了八路军留守兵团武器配备、通讯联络和侦察等方面的问题。
站在王老婆山主峰桃岭极目远眺,纵横四野,这里是离石三川河和临县秋水河水系之分水岭,远及陕北高原,近至吕梁诸峰尽收眼底。西望碛口,苍山似浪,蜿蜒山脊通向远方;东望吴城,残阳如血,晋商古道仿佛驼铃声声。行走大美吕梁,历经千山万水,阅过世事沧桑,路过的永远是风景,留下来的才是人生。久居城市闹市,身心疲惫烦恼,其实,心累的时候,换个角度看世界;压抑的时侯,换个环境深呼吸;困惑的时候,换个角度去思考;犹豫的时候,换个思路去选择。学会换位思考,世界就是另外的样子。读过书的人,是宁静的。风吹叶动,皆是因为心动。读过的书,就是走过的路。行走大美吕梁,观赏品读诸多美丽而神奇的景观,遇见过很多有思想而志存高远的人,所以,可以做到来去如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本文参阅资料】《永宁州志》《柳林县志》《离石县志》《碛口志》《吕梁地区志》《吕梁市乡镇志》(柳林卷)、《人文离石》(王书平)、《讲好柳林故事》以及散见于网络一些有关王老婆山的图文等。
(离石融媒)